香港开埠百年 提倡国学而泽被于世者第一人——区大典
翰林公区大典遗像
区大典、区大原兄弟同科,区氏宗祠前出土的大旗杆头
在松塘“区氏大宗祠”(即五桂祠)的大堂之上,曾悬挂这样一副楹联:
“祖若宗,自宋而元而明而国朝,数百年科甲蝉联,四游东观,六捷南宫,继起尚无穷,岂惟乔梓双魁,棣华一榜;
孙与子,由粤官滇官黔官闽海,二千石政声鹊噪,入名宦祠,登循良传,门闾应更大,不仅参戎军幕,令尹公堂。”
上联中“四游东观”是指入选翰林院任职的四位翰林:玉麟、谔良、大典、大原四人(古人把翰林院藏书的地方称为东观)。“六捷南宫”所指的是参加礼部南宫试录取报捷的六位进士:天骥出自西乡,玉麟出自圣堂,其余谔良、湛森、大典、大原均是松塘人。“棣华一榜”也说的是区大典、区大原兄弟同年同科同榜进士,双双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。
乡土链接
太史第
松塘太史第位于松塘村华宁坊59号侧,是区大典的故居。建于清代,近年维修。坐西南向东北。府第总体形制与村中临街建筑的前厅后屋的格局相同。三间二进,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庭院式建筑,总面阔10.5米,总进深16.1米,占地面积169平方米。花岗岩石墙脚,青砖清水墙,头门硬山顶,二进为镬耳封火山墙。前厅为第一进,厅侧有小偏间,偏间后之小门与厅后大屋相通,过小门即入大屋之厨间。整厅皆有楼阁,可互通。门口与内厅之间有小天井,既通风又透光透气。整厅山墙为垂带式平脊,厅后大屋两进,首进中为天井,左右均为厨间,天井后,由大门口进入屋厅,是第二进,厅后墙搭建有神阁,厅右设木楼梯,沿梯可上二楼。厅两侧为寝室,之上也建楼阁,但厅楼阁与寝室楼阁互不相通,大屋山墙为镬耳山墙。该建筑是南海保存为数不多的官宦宅第之一。故居乃翰林文化的见证,松塘文化历史的载体之一。
门口楹联:“绿水近涵仁寿镜,青山遥拥吉祥云”。门额之上,挂横匾一幅,上书“太史第”(太史,乃翰林之别称)。门口右侧与致和巷门楼组合结构的一幅“自置墙”上,镶嵌有大典科举功名碑。伫立其间,如见太史之威仪,令人顿生敬意。
区大典及其家人到香港定居,厅居曾借与邻居住用。20世纪60年代,曾一度用作生产队“文化室”。80年代后,归由居乡亲属管理。2014年,松塘村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协商,为弘扬翰林文化,配合旅游开发,拟作历史文化展示场所之用。
区大典在讲学过程中,讲课不带书本,凡经典原文以至朱子集注皆能倒背如流,不失翰林身份。执教学校达数十所之多,除香港大学之外,其中著者有官立汉文男女子师范学堂、官立实业专科夜学院、官立男子汉文师范学校、官立女子汉文师范学校。培育早年国文师资,功不可没!
拓展阅读
区大典创办《平民报》,向社会推广国学
区大典在被英国侵占的香港讲授经学,居然知音处处,桃李满门。区大典在港寄居数年后名声日隆,于是尝试创办《平民报》向社会推广国学,并以送赠区氏经学讲义为招徕,藉此吸引读者长期订阅报纸。唯因不久爆发「五四运动」,香港社会受新文化思潮冲击,青年学生大多弃旧好新,报纸销路每日仅得百余份。报社勉强维持数月后即告结业。
区大典课余恒研《易》学,私淑汉管宁(158-241)之行谊。著有《易经要义》《经学讲义》《周易揲蓍求卦法及经传所载筮易占验解说》《博文杂志前序》《平山先生像赞》《题黄节母秋灯课子图》等散篇外,经学著述《易经讲义》《书经讲义》《诗经讲义》《仪礼礼记合编讲义》《周官经讲义》《春秋三传讲义》《孝经讲义》《大学讲义》《中庸讲义》《论语讲义》《孟子讲义》与子学著述《老子讲义》,后人全称为《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经学讲义》。
此书在1921年时已被应用。涵括的范围自战国迄汉。书分二卷,为《战国至秦史略》、《秦至楚汉史略》。全书叙事始于三家分晋,而止于楚败汉胜。每卷均由政治、掌故与后事舆地三部分组成。他事事从地理与军事的视角出发,畅论兴衰、成败的要道,而尤著意于用兵的成效。还提出了“要塞之疏防、武备之废驰,斯为中国积弱之原”的见解,将史学的思想推进为应世实用的历史思维。
曾任香港学海书楼秘书的邓又同,回忆区大典昔日讲学境况:“当年自学海书楼设坛讲学,每周两次,每当太史公登坛,全场肃静,雅雀无声,听众屏营,必恭必敬,太史长衫布履,雍容端坐,听众起立致敬,然后坐下。讲课既毕,致礼如仪。斯时授课,以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为主,阐扬孔孟之道与《春秋》微言大义,冀扬国粹,挽救世道人心于失坠之余。”
拓展阅读
学海书楼
学海书楼创立于民国12年(1923年),在未建书楼之前,创始人赖际熙太史与热衷国学人士,有感于当时香港世风日下,忽视国学之现状。为保存国粹,发挥传统文化,有益世道人心起见,于1920年,租赁香港中环半山坚道27号楼下,设坛讲学。聘何翽高先生主讲。何氏是清代宿儒,国学湛深,极有志于宏扬中华文化。他主讲国学,阐扬孔孟学说,四书五经,旁及诸子百家,诗词歌赋。每周讲课两次,听课者日众,座为之满。
及至1923年,赖际熙太史,有感听众踊跃乃建议成立学海书楼,致力于保存古籍,发扬国粹,以达成其“宏振斯文,宜聚书讲学”之志愿。于是热心人士,积极赞助,殷商名流,踊跃捐资,遂购香港中区般含道20号房屋作为藏书及讲学之用。书楼初期所收藏之书籍,承本港绅商何东,郭春秧、利希慎,李海东四君捐资购置,暨各方人士送赠与自购,日积月累,其数不少。当时香港政府及市政局尚未设立公共图书馆,而当时学海书楼收藏图书,设有阅览室,供大众借阅,成为香港民间私立最早的图书馆之一。此外,书楼开设国学讲座,还聘请宿儒主讲,每周两次。
学海书楼自1923年至1941年,赖公邀聘宿儒讲学,其中多为词林中人士(词林即翰林),计先后敦聘:陈伯陶太史(东莞人,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一甲第三名进士)、朱汝珍太史(清远人,光绪三十年甲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)、岑光樾太史(顺德人,光绪三十年甲辰科)、温肃太史(顺德人,光绪廿九年癸卯科)、区大典太史(南海人,光绪廿九年癸卯科)、区大原太史(南海人,光绪廿九年癸卯科)。
1922年,南海县(注:现广州市的部分地区在当时归南海县管辖)拟停办南海中学,进而停拨每年补助经费,改设南海师范学校于佛山。罗汝楠校长极力反对无效,愤然辞职。校务由学监潘镜芙代理。同仁认为南海县号称首邑,不可无中学(当时南海县只有这所中学),于是奋起力争。殷商傅秉常等在穗人士积极支持,几经交涉,了无结果,县政府遂完全推卸了对学校经济上的责任。
其时,区大典与李右泉、冯香泉、江孔殷诸先生在学校举行会议,力主保留中学,并联合旅港南海商会同仁,毅然挑起重担,立即成立南海中学校董会,负责筹集学校经费。经此力争,令停办企图得以中止,但县方常年经费5000元从此停拨。至此,南海中学已变为完全民办性质的中学,在政府备案为:私立南海中学。
南海中学校董会,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间,由各校董和社会贤达捐资,全额负责南海中学每年约7000元的办学经费。其后,学校规模不断扩大,学校逐步迈向全盛时期。
薪火相传
“区大典奖学基金”成立,修建松徽楼
2013年初,区大典嫡孙,年届95岁高龄的区奇贞把自己三十年前在西樵民乐购入的商铺无偿捐给“松塘村奖学基金”,并以其爷爷区大典的名义,成立了“松塘村奖学基金”。每年商铺所收取的租金作为奖学金,嘉奖每年高考上线的松塘村学子及继续深造的硕士、博士。在松塘村科甲兴盛数百年之后,“松塘村奖学基金”奖学仪式成为了松塘村一大特色。
存石祖祠乃奉祀孟房十五世祖存石公及后列祖的祖祠。2008年,区奇贞的支持下,于存石祖祠原址修建松徽楼,拟作区大典文化纪念馆,命名“松徽楼”(区大典字徽五)。
南海中学原校长邓丁先生为松徽楼撰联:
松竹长荣风节千秋敷望族;
徽旌永驻人文百代发奇葩。
翰林公区大典墨宝
参加清游会雅集者,绝大多数精于诗文书画,且长于金石考据,在当时粤文人的社交圈子内名气相当,其中还有名宿如赖际熙、朱汝珍、卢湘父、俞叔文。至三十年代,诸生如吴天任、曾希颖、李景康、梁寒操、陆幼刚等也参与其中,雅集尚多,缔造盛极一时的文坛气氛。
乡贤垂范
“正直刚柔人之仁德,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”,这是区大典墨宝中的一副对联,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区大典以孔孟之道来要求自己与教育身边的人。岑光樾曾撰联赞:“下笔辄千言,遗史每多尤世论;知交齐一恸,尊经谁续等身书”,短短二十四字,具体而微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特点与贡献。有人说,他是当世一位难得国学家,还是清遗民中唯一的经学家,对子学、史学的传承也不遗余力。他虽深知历史上重要事迹,明于民族之进化、社会之变迁,邦国之盛衰,而在特定的环境下,他一生处事低调,后世对他的生平知者不多,但他的风华文采、精神特质和缱绻乡情,将永远被家乡铭记,也必将会发扬光大!
下一篇:钦点翰林 造就英才——清·区大原
上一篇:测试